close

 BH006鄰近相關景點80  02.jpg


 


◎大波池
為花東縱谷著名的魚米之,米
以池上米為貴,魚則來自大坡
池。
大坡池又名池上大埤(陂),為
秀姑巒溪上游舊河道偃塞後之
遺跡,標高在260~270m間
,其主要水源來自新武呂溪伏
流以及人工水圳灌溉附近水田
後的溢流水,池水則由排水口
向北流出,成為秀姑巒溪源頭
之一。

 

日據時期,大坡池湖面遠較今日廣闊,面積達53公頃,湖沼內魚、鰻、
蝦豐富,荷花、菱角遍生,附近不少住戶以捕魚為業,岸邊則不乏執竿
靜坐之釣客。此外湖區水鳥甚多,且為台灣水雉最大棲息地之一,民國
49年
評選台東十景,「池上垂綸」亦名列其中,惜好景難久,因湖沼已
進入濕生演替後期,民國60年代(1970年代)幾次大颱風導致池水日淺,
以及水利單位加大北側渠道宣洩湖水,俾利圍湖闢田,天然淤塞加上人
為因素介入,促使水域面積急劇縮減,短短二十餘年光陰,即淪為滿水
4公頃,枯水2公頃的小濕地。
大波池是斷層下的斷層池,是卑南溪上游及錦園溪與農田灌溉用水匯流
形成,早期稱[大陂]也就是池塘的意思,日治時代因居民聚居[大陂]之
上而故為現今池上。

 

 

 

◎萬安社區稻米原鄉館
本村位於台東縣池上鄉中部
,東臨海岸山脈西麓﹔西向
中央山脈隔新武呂溪與關山
鎮德高里相望﹔南隔萬安溪
與富興村為鄰﹔北以錦安道
路及錦新三號道路分別與錦
園村,新興村分界。
萬安社區位於台東池上鄉,
『稻作』為本村最重要之經
濟事業,其次為蠶桑產業,
果樹植栽,放山雞牧養,花
卉園藝等產業。
池上米聞名全省,良質米產
區大致在東197縣道沿線以
西,面積約有五十甲左右,
一年二熟,年產量當在八百
公噸左右。

BH006鄰近相關景點80  04.jpg   

社區內機關:萬安國小、錦安派出所。以客家移民為主,擁有客家精神、
文物、建築及風俗習慣,社區保有傳統的風貌與客家文化。

 

 

◎杜園
本園位在台東縣池上鄉新興村,佔地
約兩千多坪,園內是由碾米廠及古厝
改建成中式傳統的紀念庭園,這座古
色古香的庭園,有著感人的故事,杜
園的主人─杜俊元先生、楊美瑳夫人
,為了感念其先父「杜錦枝」先生與
先母「王圓」女士的教養恩澤,在事
業有成之後,回饋鄉里,將「錦豐」
碾米廠及祖厝,改建成現今的「杜
園」,園區充滿樸實典雅唐式風格,
設有紀念館、活動中心、藥草室及可
供槌球等各項戶外活動的大草坪,

  

所有設施均免費供社會大眾參觀使用,使用請事先申請。
每週二~週日上午8點到下午5:30。入園參觀免費。

 

 

◎池上蠶桑休閒農場
在海岸山脈西側山麓,可鳥
瞰池上平原之美景,於民國
70年間研發出平面繭的技術
,製作出輕、保暖、透氣性
佳的蠶絲被有[五十年來第
一被]美譽。
農場可供遊客實地參觀膫解
蠶寶寶的一生,園區有種植
果園,自然步道是健行賞鳥
的好去處。

   

 

 

◎萬安磚窯
在萬安國小旁是私人產業,是中國傳
統的窯爐之一,稱為[登窯]或[昇窯]
或[目仔窯],是由日本引進台灣以燒
磚為主,此窯共有19個窯室,為了
節省成本以燒木材為主,木材來源以
漂流木或廢木料為主,現由主人熱
心提供,文建會補助,磚窯別有一
番風味,並開放參觀。

   

 

 

◎大波國小(上斷層)
本鄉斷層又稱錦園斷層,北
起花蓮縣富里鄉石牌村,向
南延伸經本鄉慶豐村、大波
村、錦園村,止於萬安村龍
仔尾,長約7.6公里,是一
段活斷層,平均每年有2~
3公分錯移量,在大波國小
溜滑梯處有明顯斷層活動。

   

 

 

◎錦園村田邊俱樂部
環圳水道旁的田邊,有一棟兩層樓的
涼亭,當地人戲稱為田邊俱樂部,因
為浮圳的水源不僅僅只是稻田灌溉而
已,社區裡的婆婆媽媽們,早晨都會
相約到田邊俱樂部洗衣服聊是非、並
且是三姑五嬸話家常、七姨八婆道辛
酸的俱樂部,猶如圳水不凅,潺潺綿
綿,這裡的是社區居民的八卦放送站
,也是村民的感情聯誼所。

   

 

 

 

◎池上慶豐村法林寺
法林寺位於池上鄉慶豐村圓明山,在
大陂池上方,正面對南橫公路及新武
呂溪出山口,位置高亢,視野遼瞭,
景色極佳。
法林寺佔地很廣,均十餘公頃,主建
築為「藥師琉璃光王寶殿」,建築結
構主體已完成,現正安裝藥師三尊、
八大菩薩及十二藥叉大將等石雕大佛
像。

   

佛像由大陸進口,均為河北石雕大師盧進橋的傑作。
法林寺的開山祖為釋信道法師,俗姓劉名富勳,受戒於前中國佛教總會理
事長白聖法師座下。民國五十二年為傳播佛法於東部,創東興精舍於池上
鄉,原址在今玉清宮附近,五十四年舉辦全國佛教青年講習班,成績斐然
,信徒日眾,乃召開信徒大會,決定遷到圓明山,開創法林寺。

 

 

◎池上飯包博物館
池上飯包博物館池上鄉有一
座在池上飯包老店原址東邊
台4線上、成立的「池上飯
包博物館」。
博物館係由接手池上飯包原
創老店之一的悟饕飯包和池
上鄉公所共同經過兩年的籌
建,於2002年六月才完成。

   

博物館中介紹了池上飯包的發展史,展示著從昭和十五年、李阿嬤的第一
個池上飯包和現在的菜色上有什麼變化,還完整的保存了早年做飯包傳統
爐灶、農具等,供民眾參觀,具有懷古、文化保存及教育的功能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rate48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